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会员风采 > 深耕细作推动惠农公益法律服务发展
深耕细作推动惠农公益法律服务发展
2019-05-22 10:46:08

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

各位领导、各位同仁:

    按照会议安排,现将我会的基本情况和公益项目的运作管理等方面,向与会领导和同仁作一汇报分享: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是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,于1996年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,业务主管单位为北京市司法局,是国内成立的第一家法律援助类基金会,现为“AAAA级社会组织”。曾先后荣获“北京市社会组织示范基地”、“北京市先进社会组织”、“北京市法律援助模范集体”、“北京市社会组织诚信建设争创单位”、“首都慈善组织贡献奖”、“首都公益慈善优秀项目”“北京市第三届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铜奖”等荣誉称号及奖项。

多年来,法援基金会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,秉承支持法律援助事业发展,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的宗旨,本着政府所需、百姓所急、社会所乐、基金会所能的理念,有针对性的开展普法宣传、公益法律服务、法律人才培养等系列、多样的项目,逐步构建日益健全的公益法律服务项目管理体系,在法治理念与知识的传播、社会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、法律人才培养,以及跨领域、跨行业的公益法律支持等多个方面,取得了一定成效,收获了一些经验。在此,以我会开展的惠农公益法律服务项目为例,向与会领导、同仁们做分享交流,欢迎多提宝贵意见。

法援基金会早期通过调研走访北京偏远郊区县,归纳并汇总了三个突出问题,一是我市各区县执业律师数量分布严重不均,大多集中在市区,远郊区县法律从业人员相对不足。北京市现有执业律师三万多名,而远郊区县执业律师数量稀少,如延庆全区32.1万人口,律师不足10名;二是我市远郊区县,特别是西北部地区,多以山区地型为主,地域广阔,山路崎岖,交通出行甚为不便;三是我市远郊区县人口以农村人口居多,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普遍偏低。基于上述问题,当地群众涉及法律纠纷时,有效渠道难以畅通,正当的合法权益无法有效维护,找律师难,无力承担高昂的诉讼费用普遍存在,由此,2006年起,我们启动实施了惠农公益法律服务项目,将目标受援人群锁定为北京市偏远郊区县的群众,将服务实施主体聚焦为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。为了更好的探索与统筹实施与管理,法援基金会采用试点为先逐步拓展的思路,先后在延庆、门头沟、怀柔等偏远郊区开展项目,扶持这些地区相继成立了“惠农公益法律服务中心”,形成了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下辖街道、乡镇公益法律服务站,统筹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,通过接听来电、接待上门来访、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提供法律咨询、矛盾调解、代写法律文书、代理诉讼及非诉讼案件等一站式公益法律服务。

为更好支持项目可持续发展,法援基金会广泛动员城区内热心公益的机构和个人,并探索出了律师事务所对口支援的模式;为了让受援人群了解并享受到惠农公益法律服务,我们组织力量,通过开展现场公益咨询活动或结合当地党团、工、青、妇组织的活动,印制并发放宣传资料及便民服务卡,开展拉网式的普法宣传推广,将免费为居民解答法律咨询、代写法律文书、主持调解纠纷、代理诉讼及非诉讼案件的惠民措施深入到当地群众的心里,让群众遇到涉及法律事务时,第一时间想到公益法律服务中心,并在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享受到专业、优质、免费的服务,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机制,贯通了渠道,构建了相对完整的闭环机制。

为了维护捐赠人的权益,保障项目的有序开展,增强项目执行的公开透明程度,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了定期总结、定期交流的沟通管理机制,以及严格的财务支出管理审批程序;项目过程文档案卷及相关资料形成了分级有序的归档机制,做到案件可溯、资金可查、服务可跟踪的项目管理体系。

十余年来,法援基金会已累计向该项目支持资金和物资1900余万元,为北京偏远郊区群众解答咨询9.6万余人次,代书2.7万余份,调解纠纷7700件,代理诉讼、非诉讼案件1.36万余件,开展法律宣传活动3000余场,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2.3亿元。在增强当地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,缓解当地群众法律需求,帮助受援群众解决实际问题,化解农村社会矛盾,减少群体事件发生,促进城乡居民基本法律服务均等化,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政府提供法律援助保障之外的有益补充。同时,项目的实施也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律师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,在项目开展的地区,时常能够看到律师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奔走于百姓家中的身影。

2018年,法援基金会在首慈联的支持下,进一步丰富了惠农公益法律服务的内涵,将“慈善北京”的品牌与理念融入项目当中,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
借此机会,我们对首慈联所给予的关心与支持表答衷心的感谢,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同仁有机会到我们的项目地走一走、看一看,期待有合作的机会,共同为“依法治国”战略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。

谢谢大家。